水稻稻螟蛉的特徵習性、發生與危害及綜合防治

來源:富路庫 1.65W
水稻稻螟蛉的特徵習性、發生與危害及綜合防治

稻螟蛉俗稱稻青蟲,以幼蟲為害水稻葉片,也可為害高粱、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一般年份,可使水稻輕者減產5%~10%,重者可減產50%以上。以下內容為大家詳細總結了,供大家參考。

1、形態特徵

(1)卵。直徑0.45~0.50mm,扁球形,表面有放射狀縱隆線約29條,其間有橫隆線若干。初產時淡黃色,以後映出紫色環紋,孵化前為灰紫色。

(2)幼蟲。幼蟲老熟時體長約20mm,頭部為黃綠色或淡褐色,胸、腹部為綠色。體背中央有3條白色細縱紋,兩側各有1條明顯的淡黃色縱紋。胸足3對,正常,腹足4對,第1、第2對腹足退化,僅留痕跡,第3、第4對腹足正常,並有尾足1對,由於第1、第2對腹足退化,不能正常爬行,而成為似尺蠖幼蟲的拱形爬行。

(3)蛹。體長7~10mm,初為綠色,後轉褐色,羽化前金黃色具光澤。下齶短,不及前翅長度的一半。腹末有鈎剌4對,中央1對較粗長。

(4)成蟲。體暗黃色。雄蛾體長6~8mm,翅展16~18mm,前翅深黃褐色,有2條平行的暗紫寬斜帶;後翅灰黑色。雌蛾稍大,體色較雄蛾略淺,前翅淡黃褐色,2條紫褐色斜帶中間斷開不連續;後翅灰白色。卵粒扁圓形,表面有縱橫隆線,形成許多方格紋;初產時淡黃色,孵化前變紫色。

2、生活習性

以蛹在田間或雜草上的葉苞內越冬。成蟲具夜出性,趨光性強。卵產於葉片中部或葉鞘上,卵常常3~4粒1行,也有2行排列的;單雌卵量250粒左右。卵多於清晨孵化,初孵幼蟲常在附近稻株上為害,呈核心分佈。幼蟲受驚即跳躍下落,隨水飄移後爬至其他植株上為害。晚稻秧田受害較嚴重,早稻中、後期亦可受害。幼蟲共6齡,老熟幼蟲一般爬至葉尖,吐絲綴葉成三角形葉苞(俗稱棕子苞),再咬斷葉片,致蟲苞落入田間,在其內化蛹;亦有在葉間吐絲結繭化蛹的。

各蟲態歷期:温度在26~28℃時,卵5d,幼蟲13~15d,蛹5~6d。產卵前期2~3d,產卵期2~3d。全世代起點温度為9.39℃,有效積温395.31℃。

3、發生與危害

3.1發生與氣候的關係

上年暖冬和當年春季温濕度較佳,蟲口基數高,幼蟲死亡率低,發生程度就重;若上年冬季寒冷且本年春季低温多雨,其死亡率較高,則發生程度較輕。

3.2發生規律

稻螟蛉在黑龍江省1年2代,第1代幼蟲在稻田發生較少,主要以第2代幼蟲在水稻生育後期發生危害。稻螟蛉以蛹在稻稈、雜草及散落在田間的葉苞和葉鞘間越冬。一般在6~7月份第1代稻螟蛉開始羽化。清晨羽化較多,白天隱伏於稻叢或草叢中,遇驚即疾飛逃跑。成蟲日間潛伏於水稻莖葉或草叢中,夜間活動交尾產卵,趨光性強,且燈下多屬未產卵的雌蛾。卵多產於稻葉中部,也有少數產於葉鞘,每一卵塊一般有卵7~8粒,排成1行或2行,也有個別單產,每雌蛾平均產卵250粒左右。稻苗葉色青綠,能招引成蟲集中產卵。幼蟲孵化後約20min開始取食,先食葉面組織,漸將葉綠素啃光,致使葉面出現枯黃線狀條斑。幼蟲有假死性,一旦受驚,會跌落水中,停頓少許後再到其他稻株上為害。

3.3水稻被害狀

水稻幼苗期,幼蟲可將葉片吃成缺刻,重者可吃光,僅留基部。本田期水稻受害也被吃成缺刻、孔洞,使葉片殘缺不全,蟲齡越大,食量越大,最終使葉片只留下中肋,重者可將葉片吃光。老熟幼蟲在葉尖吐絲把稻葉曲折成粽子樣三角苞,藏身苞內,咬斷葉片,使蟲苞浮落水面,然後在苞內結繭化蛹。葉片上有時可見綠色多足型幼蟲,爬行時呈拱橋狀。

4、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清除害蟲越冬場所,減少蟲源;秋收後及早春清除田邊、溝邊雜草,收集散落及成堆的稻草集中燒燬,消滅越冬場所,化蛹盛期摘去並撿淨田間三角蛹苞。

(2)燈光誘殺。成蟲發生時期,用黑光燈誘殺。但一定要採取聯合行動,一個村、一個屯全部設燈方可。

(3)生物防治。保護以稻螟赤眼蜂為代表的寄生性天敵;播種冬季綠肥時,混播十字花科作物,利用十字花科作物害蟲補充飼料寄主,並提供越冬場所;水稻生長季節在田埂上播種蜜源植物,也可提高寄生蜂的生活力和繁殖力。

(4)化學防治。一般在幼蟲2~3齡期進行。可用2.5%功夫乳油250mL/hm2、50%必死無疑乳油320mL/hm2、40%辛硫磷乳油1kg/hm2、2.5%敵殺死乳油300~450mL/hm2、21%滅殺斃乳油300~450mL/hm2等對水800倍液,莖葉噴霧;或20%三唑磷乳油1125~1500mL/hm2對水600kg噴霧;或18%殺蟲雙水劑3000mL/hm2對水600kg噴霧;或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或24%新寶乳油750mL/hm2,對水750kg噴霧。若用藥2~3次,應輪換用藥,避免使用同一種藥劑,防止稻螟蛉產生抗藥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