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不分櫱的原因及對策

來源:富路庫 1.79W
小麥不分櫱的原因及對策

小麥分櫱的多少,標誌着小麥羣體結構的好壞,影響到小麥產量的高低。在生產上,由於種種原因,不少麥苗遲遲不分櫱,或分櫱極少,不利於培育壯苗。因此,查找不分櫱的原因,及時採取措施,增加小麥有效分櫱,是小麥生產管理的關鍵。

播種過晚小麥分櫱的適宜温度為13~18℃,低於10℃分櫱緩慢;低於0℃分櫱基本停滯。晚播小麥分櫱時氣温較低,如管理不當,極易出現不分櫱的現象。對策:加強中耕除草,提高地温,減少土壤養分損耗,有條件的可每畝覆蓋碎草300~400公斤,以提高土壤温度,促進小麥分櫱。

播種過深據試驗,小麥種子播深3~4釐米時,分櫱多且大,不缺位,沒有不分櫱現象;播深5~7釐米時,分櫱晚,分櫱小,且出現缺位現象;播深10釐米以上時,地中莖為2節,節眼處有少許初生根,基本沒有分櫱。這類麥苗植株矮小,葉片窄且長,次生根不發達。對策:及時中耕鬆土,用小鋤側劃,將小麥莖部土壤扒開,露出分櫱節,以加速分櫱萌發。

密度過大小麥播種密度過大,每畝基本苗數過多,封行過早,通風透光不良,養分消耗過多,分櫱少或不分櫱。對策:及時蔬苗,小面積密苗可人工拔除;面積較大可用耙橫耙,除掉部分麥苗,耙後中耕,以提温增櫱。

養分不足小麥3葉期後,所需營養主要從土壤中吸取,若養分供應不足,特別是氮肥不足,是分櫱受阻,嚴重時不分櫱。主要表現為植株矮小,莖稈細弱,葉窄而短,葉色發黃,次生根少而細,無分櫱。對策:立即追肥,每畝用尿素8~10公斤或碳鐵20公斤,深施;或每畝用稀人糞尿600~800公斤開溝澆施。同時,可葉面噴施1%-2%尿素溶液或植物生長劑等微肥。

土壤缺墒分櫱必須在足夠的濕度條件下才能進行。小麥分櫱期的土壤持水量應在60%~80%,水分不足時根系不能下扎,葉片出生慢,分櫱減少,嚴重時不分櫱。對策:及時灌溉,以小水涸灌為宜,不宜大水漫灌,以防大水沖掉麥苗。

土塊架空部分麥田整地時濕度較大,粗犁粗整死泥墊遍地;也有部分前作騰茬過晚的田塊,因倉促整地,耕耙質量差;還有部分麥田因長期單一施用化肥,土壤板結嚴重,整地時錯過了適耕期,又沒有細犁多耙,土堡乾硬,土塊架空,冷風吹過表土水分散失大,影響了根系伸展和分櫱正常生長。這類麥苗葉片乾燥,葉尖乾枯,植株瘦小,新葉萌發慢,次生根少且發黃,根毛卷曲,分櫱停滯。對策:及時鎮壓,壓碎大垡塊,彌實縫隙。鎮壓輕重以苗情而定,3葉期前莖葉脆嫩易斷裂,以輕壓為好;3葉期後可稍重一點鎮壓,避免重複碾壓。壓後結合冬灌進行追肥,以促弱轉壯,增加低位分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