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肉雞飼養管理五項措施

來源:富路庫 2.62W
冬季肉雞飼養管理五項措施

冬天是肉雞飼養最難的季節,因為冬季通風和保温矛盾,由於飼養密度大,過於封閉保温,導致舍內CO2過多,新鮮空氣缺少,使雞舍內的氣候環境很差,從而誘發多種疾病,如大腸桿菌病、呼吸道病、腹水症等。因此冬季飼養肉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

1、降低飼養密度:在密閉的雞舍內,由於雞羣的呼吸致使舍內O2含量下降,CO2增高。在採取取暖措施的雞舍內,濕度大,温度高,雞體免疫力下降,患病率增加。由於飼養密集,病原通過空氣傳染的機會增大,雞患傳染性鼻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慢性呼吸道病、禽霍亂等病的機會就會增加。若降低飼養密度,雞隻減少,需氧量減少,呼出的CO2減少,使空氣的污染指數降低,從而減少發病率。

2、加強雞舍通風:飼養員進入雞舍感到刺鼻、刺眼或有輕度呼吸困難時,必須升高舍温,並緩慢通風,避免通風量過大,導致雞舍温度局部或整個雞舍降温太快;應避免冷風直接吹向雞體,防止雞患感冒。外界大氣温度太低時,雞舍通風可通過一個温暖的空房間預温後,再通入雞舍或者將加熱的空氣通過風管或長布袋通向雞舍。一般情況下,應在晴天、無風的上午10:00—下午3:00開窗換氣,這樣通風不易使温度下降太大,又有利於節約燃料。但任何時候,有刺鼻、刺眼氣體或呼吸感到困難時就必須通風,保持舍內空氣清新,減少雞疾病的發生。

3、控制雞舍温度:温度是肉仔雞正常生長髮育的首要條件,與肉雞的體温調節、活動、採食、飲水、飼料的消化吸收、抗病能力等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生長階段最適温度不同,正常情況下,育雛温度為33-35℃,以後每週氣温變化可下降2—3℃,直至18—21℃為止。育雛時一定要掌握好温度標準,不可過高過低;要均衡平穩,生長前期高後期低,逐漸降低,絕不可忽高忽低,變化太大。供温控制的基本原則前期比後期高,夜間比白天稍高,弱雛比強雛要高,大風降温、雨雪天比正常晴天高,冬春育雛比夏秋育雛要高,免疫前後及雞雛有病期間比平常要高等等。

4.控制雞舍濕度:肉雞舍最適宜的濕度為60%-70%,舍內濕度太低,肉雞表現呆滯、羽毛凌亂、皮膚乾燥、喙和爪色澤暗淡,且易造成雞體脱水,引起雞羣呼吸道疾病。如果舍內濕度過高,會使雞體散發的熱量增加,使雞更加寒冷,生產中可採取在熱源上坐水盆,增加濕度,也可用加濕器加濕;採取加強通風和在室內放生石灰塊等辦法降低舍內濕度。在33度幹表温度下,濕表温度應為28-29度,即乾濕表温度差4-5度,這樣可保證雞舍65%-70%的相對濕度。

5、做好衞生消毒:雞舍內要每天打掃,及時清除糞便和墊料,防止糞尿在舍內儲存過久產生大量NH3,造成氨中毒。肉雞出欄後要對雞舍徹底消毒,進雞前空舍10天。雞舍周圍環境每週消毒1次,舍內每週1-2次帶雞噴霧消毒,定期對料槽飲水器等用具消毒。

總之,合理安排雞的日常生活,加強飼養管理,堅決不使用黴變飼料,提高雞體的抵抗力;在保證雞舍温度的同時,利用陽光充足的時間適當通風,增加舍內新鮮空氣;注意環境衞生,做好消毒工作,減小飼養密度,對保證雞體健康大有好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