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蝕病流行規律是怎樣的?

來源:富路庫 9.42K
小麥全蝕病流行規律是怎樣的?

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條件等都是影響小麥全蝕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小麥是和夏玉米採取複種的措施會為病菌創造更好的累積條件,所造成的病害威脅也相對比較嚴重。在小麥種植土壤中土壤的肥力低的情況下,氮、磷、鉀等肥力失調會導致小麥的病情不斷的加重。

小麥全蝕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禾頂囊殼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內的植株病殘體及帶菌糞肥中越冬、越夏。小麥播種後即可侵染,並陸續出現苗枯、黑腳、黑膏藥、白穗等症狀。

先在局部地腐蝕後慢慢傳播到全覆蓋面積。

全蝕病從幼苗到抽穗均可以被侵染,但以苗期為主。小麥全蝕病菌不耐熱,適宜温119~24度,致死温度為52~54度:(温熱)l0min。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一般土壤土質疏鬆、肥力低,鹼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小麥全蝕病是由禾頂囊殼禾穀變種和禾頂囊殼小麥變種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主要為害小麥地下部分根部和莖基部1-2節處。小麥抽穗後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於拔起。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佈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天線後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上密佈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

土傳性病害,建議拌種或者輪做。

用全蝕淨拌種處理,屬檢疫對象。

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條件等都是影響小麥全蝕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小麥是和夏玉米採取複種的措施會為病菌創造更好的累積條件,所造成的病害威脅也相對比較嚴重。在小麥種植土壤中土壤的肥力低的情況下,氮、磷、鉀等肥力失調會導致小麥的病情不斷的加重。一般土壤土質疏鬆、肥力低,鹼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小麥全蝕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禾頂囊殼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內的植株病殘體及帶菌糞肥中越冬、越夏。小麥播種後即可侵染,並陸續出現苗枯、黑腳、黑膏藥、白穗等症狀。病害的發生輕重受多種因素影響。連作重茬發病重;土壤砂質通氣好、偏鹼性發病重;土壤缺肥病重,施用銨態氮及增施磷肥可減輕發病;春季多雨土壤濕度大有利於發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