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哪些風俗 - 各地風俗不一樣

來源:富路庫 1.73W

清明節的風俗有踏青、植樹、掃墓、插柳等。

踏青:踏春起源於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仲春、暮春交接之際,萬物生機勃發,此時正是踏青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温度回升,春雨淅淅瀝瀝,樹苗栽種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掃墓: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件事,主要是通過祭祀祖先來表達後輩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一、清明節有哪些風俗

1、踏青

(1)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

(2)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第2張

2、植樹

(1)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説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2)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説。第一種傳説,據説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第二種傳説與介子推有關,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説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第3張

3、掃墓

(1)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2)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第4張

4、插柳

(1)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

(2)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説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第5張

二、清明節適合吃什麼食物

1、青糰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

2、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3、暖菇包:暖菇包是福建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每年清明前夕正值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各地風俗不一樣 第6張

5、雞蛋: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6、薄餅: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現在,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7、大葱和蛋餅: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