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螞蟥)養殖技術 - 養殖水蛭病害防治

來源:富路庫 9.08K

餌料投喂:水蛭主要取食螺類、蚯蚓等無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的血液,天然飼料以螺螄為主,輔助蚯蚓、昆蟲幼蟲等,人工飼料是各種動物的血液。

調節水質:水蛭對環境和水質要求不嚴格,水溫應保持15~30℃,過高過低都影響生長。

越冬管理:排水越冬在池面上蓋稻草或木杆以防凍並保持泥土溼潤,帶冰越冬要將池水適當加深。

水蛭(螞蟥)養殖技術,養殖水蛭病害防治

一、場地建設

養殖水蛭,應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處建池。池塘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積的大小必須根據飼養量來決定。一般來說,每畝水面可以放養6~10萬隻幼蛭。池對角設定進水口和排水口。為了方便水蛭的棲息和產卵,池底可以放置不規則的石頭和樹枝,池中應建設比水平面高20釐米的土臺5~8個,每個平臺1平方米左右。池埂還要設防逃溝,用磚砌成,溝寬12釐米、高8釐米,下雨的時候用密網欄或者在溝內撒石灰可防逃逸。

二、投种放養

水蛭苗種的來源可浦捉、購買或自繁。開始養殖時,一般以天然捕獲為主,也可以向有關單位購買。人工養殖以金錢蛭為好,金錢蛭體形大,產量高,即農村俗稱的“牛水蛭”,牧牛時經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種時要注意鑑別。水蛭雌雄同體,各水蛭都可產卵繁殖,以早春放為宜。早春放養10月即可長成,加工銷售。

三、繁殖管理

1、建繁殖池:池面積宜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5米或6×6米的正方形,池四周在靠池壁設1~1.5米的平臺,中間為水面,水深50釐米,平臺高出水面2釐米,平臺面保持溼潤。做平臺的土應該為高含腐殖質的疏鬆沙質土壤,便於水蛭打洞,不要使用黃粘土,齊平臺面應該設定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沒砰臺造成繁殖失敗。

2、種蛭選擇:用於作種繁殖和種瑪蟥,年齡在2年以上,體重在30克左右,體質強壯,活潑好動,用手觸控迅速縮為一團。這種水蛭懷卵量多,孵化率高,種水蛭的投放量按池中平臺的陸地面積計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種水蛭入池後,要保持水質肥厚,有足夠的浮游生物和螺獅供其取食。

3、繁殖管理:長江中下游一帶,水蛭產卵繭時間從5月初到6月中旬(隨個體差異而不同),5月中旬為其繁殖高峰期。產卵繭期應保持安靜,避免在岸邊走動震動,否則正在產卵繭的水蛭會受到驚嚇而逃走,造成空繭。

4、孵化管理:水蛭產卵繭後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飼養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繭讓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繭產出後約11~15天孵出幼蛭。剛孵出的幼蛭體形很象成體,呈軟木黃色,體背部的兩側各排列著7條紫灰色的細縱紋。

四、飼養技術

1、餌料投喂:水蛭主要取食螺類、蚯蚓等無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的血液,天然飼料以螺螄為主,輔助蚯蚓、昆蟲幼蟲等,人工飼料是各種動物的血液。餵食完成後,應立即清除凝血殘渣,以免汙染水質。

2、調節水質:水蛭對環境和水質要求不嚴格,水溫應保持15~30℃,過高過低都影響生長,但人工養殖密度高,水質應保持清潔,保證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溫高,請注意適當換水。

3、越冬管理:入冬後,氣溫下降到10℃以下的水蛭停止攝食,鑽入土中或樹葉下冬眠。排水越冬在池面上加蓋稻草或木杆,以防凍並且保持泥土溼潤,帶冰越冬要將池水適當加深,防止完全結冰。

五、病害防治

1、乾枯病

(1)病因:由於溫度過高而引起,患病水蛭食慾不振,活動少或者不活動,瘦弱無力,可見身體乾癟,失水萎縮,全身發黑。

(2)防治:將病蛭放入1%的食鹽水中浸洗,每天2次,每次10分鐘;用酵母片和土黴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鈣食物,提高抗病能力;加大水流量,使水溫降低。

2、白點病

(1)病因:由原生動物多於小瓜蟲引起,患病水蛭體表有白點泡狀物,小白斑塊,運動不靈活,遊動時身體不平衡,厭食。

(2)防治: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鐘,每天2次;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

3、腸胃炎

(1)病因:由於吃了變質食物和難以消化的食物,患病的水蛭食慾不振,懶於活動,肛門紅腫。

(2)防治:用0.4%磺胺脒唑與餌料混勻後投喂;用0.2%土黴素拌料投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