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保墒耕作技巧

來源:富路庫 1.66W

蓄水保墒耕作技巧是乾旱缺水地區最重要的防旱抗旱辦法,就是經過耕、耙、耱、鋤、壓等一整套有效的泥土耕作辦法,改良泥土耕層結構,更好地納蓄雨水,儘量減少泥土蒸發和其餘非生產性的泥土水分耗費,為作物生長髮育和高產穩產發明一個水、肥、氣、熱相和諧的泥土環境。耕作保墒包括蓄墒、收墒、保墒三個方面,是乾旱缺水地區防旱抗旱的重要辦法。主要技巧內容包括深耕蓄墒、耙耱保墒、提墒、中耕保墒、深耕、深種和深鋤等。同時,採取選用抗旱良種、科學施肥、合理輪作等配套辦法達到抗旱增產目標。

蓄水保墒耕作技巧

⑴深耕蓄墒

①深耕時間。適時深耕是蓄雨納墒的關鍵,深耕的時間應依據農田水分收支情況決定,通常宜在伏天和早秋進行。對於1年1熟麥收後休閒的農田要及早進行伏深耕或深鬆耕。

②深耕深度。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泥土等條件而異,應就地取材,合理判別。通常耕深以20—22cm為宜,有條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28cm,深鬆耕深度可至30cm。

③深耕後效。深耕有顯然的後效,通常可達2—3年。因此,同一塊地可每2—3年進行一次深耕。

(2)耙耱保墒

耙耱是在耕後泥土外表進行的一種耕作技巧辦法,耙耱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塊碎散,地面平整,造成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保墒和作物出苗生長。

①耙耱時間。耙耱保墒主要是在秋季和春季進行。麥收後休閒田伏前深耕後通常不耙,其目標是納雨蓄墒、晒垡,熟化泥土。但立秋後降雨顯然減少,一定要及時耙耱收墒。從立秋到秋播期間,每次下雨以後,地面湧現斑白時,就要耙耱一次,以破除地面板結,納雨蓄墒。通常要反覆進行多次耙耱,橫耙、順耙、斜耙穿插進行,耙耱延續作業,力求把土地耙透、耙平,形成“上虛下實”的耕作層,為適時秋播保全苗發明良好的泥土水分條件。秋作物收穫後,進行秋深耕時必須邊耕邊耙耱,避免泥土跑墒。早春解凍泥土返漿期間也是耙耱保墒的重要時期。在泥土解凍達3—4cm深,晝消夜凍時,就要頂凌耙地,以後每消一層耙一層,縱橫交錯進行多次耙耱,切斷毛管水執行,使化凍後的泥土水分蒸發喪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在播種前也常進行耙耱作業,以破除板結,使表層蓬鬆,減少泥土水分蒸發,增長通透性,提高地溫,有利於農作物適時播種和出苗。

②耙耱的深度。耙耱的深度因目標而異。早春耙耱保墒或雨後耙耱破除板結,耙耱深度以3—5cm為宜。耙耱滅茬的深度通常為5—8cm,但耙茬播種的地,第一次耙地的深度至少8—10cm。在播種前幾天耙耱,其深度不宜超過播種深度,免得因水分失落過多而影響種子萌發出苗。

⑶提墒

通常是在泥土墒情不足時採取的一種抗旱保墒辦法。後表層湧現一層很薄的碎土時是採取辦法的最佳時期,泥土過幹或過溼都不宜採取。泥土過幹或在沙性很大的泥土上進行,不僅壓不實,反而會更蓬鬆,容易引起風蝕;泥土溼渡過大時,容易壓死耕層,造成泥土板結。此外,鹽鹼地後容易返鹽鹼,也不宜。

①播前、播後。播種前泥土墒情太差,表層乾土層太厚,播種後種子不易發芽或發芽不好,尤其是小粒種子不易與泥土緊密接觸,得不到足夠的水分時,就需要進行,使泥土下層的水分沿毛細管移動到播種層上來,以利種子發芽出苗。

②冬季。冬季地面坷垃太多太大,容易透風跑墒。在泥土開端凍結落伍行冬季,壓碎地面坷垃,使碎土比較緊密地覆蓋地面,以利凍結聚墒和保墒。

⑷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間所進行的泥土耕作,如鋤地、耪地、鏟地、趟地等。

①中耕時間。中耕可在雨前、雨後、地幹、地溼時進行,亦可依據田間雜草及作物生長情況判別。

②中耕深度。中耕的深度應依據作物根系生長情況而定。在幼苗期,作物苗小、根系淺,中耕過深容易動苗、埋苗;苗逐步長大後,根向深處舒展,但還沒有向四周延長,因此,這時應進行深中耕,以剷斷少量的根系,刺激大部分根系的生長髮育;當作物根系橫向延長後,再深中耕,就會傷根過多,影響作物生長髮育,特別是氣象乾旱時,易使作物凋萎,中耕又宜淺不宜深,因此,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頭遍淺,二遍深,三遍培土不傷根”的經驗

⑸配套技巧

一是要選用良種。就地取材地選擇抗旱良種,並做到適時播種;二是要科學施肥。聯結深耕,施足有機肥,畝增施農家肥4。5立方米以上。依據泥土肥力情況和作物產量程度判別合理的施肥量及氮、磷、鉀肥的比例;三是要合理輪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