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香菇栽培技术

来源:富路库 7.72K
林地香菇栽培技术

香菇属于低温和变温结实性菌类,高温季节不能生产。利用林地的小气候较为稳定,风速小,相对湿度高于林外,夏季气温低于林外的气候特点,发展反季节香菇栽培,不仅能使闲置的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很好地解决夏秋季节因大棚香菇淡季而出现的市场空白。

近几年,我国的一些地区进行了大面积退耕还林工作,使林业面积不断增加,大量林地开始闲置,如何把林地的长效经济和农民的近期收入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一种香菇林地栽培的方法。这种栽培方法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增加了香菇的产量。香菇属于低温和变温结实性菌类,高温季节不能生产,但是利用林地的小气候较为稳定,风速小,相对湿度高于林外,夏季气温低于林外的气候特点,可发展反季节香菇栽培。因此香菇的林地栽培不仅使闲置的林地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还能很好地解决夏秋季节因大棚香菇淡季而出现的市场空白。下面我们就向大家详细介绍香菇林地栽培方法。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林地生产香菇在季节上是如何安排的。

一、生产季节安排

由于林地香菇采用的是反季节栽培,因此根据市场需求,要求在6月份左右开始出菇,于是制菌棒时间需选择在1-2月。

二、品种选择

要想在林地种好香菇,栽培品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根据生产季节安排,林地香菇的出菇期应在6月-10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气温较高,因此栽培品种应选高温品种,如武香1号、931和地栽1号。

三、栽培袋制作

林地栽培香菇的第一步是栽培袋的制作。

1.栽培料配制

香菇的菌丝是接种在栽培料上的,因此生产前要进行栽培料的配制。栽培料的配方为木屑78%、麸皮20%、石膏1%、糖1%,另加尿素0.3%。要特别指出的是木屑指的是阔叶树的木屑,也就是硬杂木木屑。松、杉以及含芳香类物质较多的楠木、樟木等不能用于香菇的栽培。

栽培料是香菇生长发育的基质,是香菇生活的物质基础,所以栽培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香菇生产的成败以及产量和质量的高低。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55%~60%之间。另外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要求微酸性的环境,培养料的pH值在3~7之间香菇都能生长,但pH值为5时最适宜生长。在生产中正气灭菌会使培养料的pH值下降0.3~0.5,菌丝生长中所产生的有机酸还会使栽培料的pH值下降1左右,所以栽培料的pH值应在6.5左右。一般栽培料的酸碱度都会低于这个数值,可以用在栽培料中添加碳酸钙的方法进行调节。

2.装袋

栽培料配好后就要装袋了,栽培袋要求厚薄均匀,无沙眼,封口要结实不漏气。装袋用装袋机进行,将塑料袋套在出料筒上,一手轻轻握住袋口,一手用力顶住袋底部,尽量把袋装紧,越紧越好,然后把料袋扎口,扎口时一定要把袋口扎紧扎严。装好料的袋称为料袋。装袋时要集中人力快装,一般要求从开始装袋到装锅灭菌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否则料会变酸变臭。

3.灭菌

料袋要经过蒸汽灭菌后才能接种。蒸汽灭菌系统是由一个锅炉和一个灭菌室组成的,锅炉通过管道与灭菌室相连,灭菌时锅炉中的水蒸气通过管道输送到装有料袋的灭菌室中,从而达到对料袋的高温消毒作用。将料袋码放在灭菌室内,料袋的码放要有一定的空隙,这样便于空气流通,灭菌时不易出现死角。码放好后,关上门就可灭菌了。开始加热升温时,火要旺要猛,从生火到灭菌室内温度达到100℃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否则会把料蒸酸蒸臭。当温度到100℃后,要用中火维持8~10小时,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十分钟,再停火焖8小时就可出锅。

4.接种

林地香菇的菌棒接种是在塑料大帐中进行的。在棚中用塑料薄膜隔出一块空间,(然后)用空气消毒剂熏蒸对隔离区进行消毒。把灭菌后的料袋运到消过毒的帐内一行一行、一层一层地垒排起来。全部料袋排好后。接种用的菌种要到专业的生产厂家去购买,在接种前要将菌种外层的菌皮剥掉,否则会影响发菌。接种采用的是侧面打穴接种的方法。侧面打穴接种一般每棒接3穴。用(直径3厘米的尖)木棒在料袋侧面均匀打3个穴。把菌种掰成大枣般大小的菌种块迅速填入穴中,菌种要把接种穴填满,并略高于穴口/。上面的一层接完种后,移开再接下面的一层。按照这个方法将帐中所有的料袋都接好种后,再把塑料大帐撤下,在料袋堆上覆盖塑料薄膜,压严四周就可以进行发菌了。(林地香菇的菌棒接种是1-2月份,这时气温较低,空气中杂菌较少,菌棒成品率较高。)

四、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是指从接完种到香菇菌丝长满料袋并达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内的管理。发菌场地的环境要暗,强光和直射光对菌丝有抑制和杀死的作用。气温最好控制在28℃以下。开始7~10天内不要翻动菌袋,第13~15天进行第一次翻袋,这时每个接种穴的菌丝体呈放射状生长,直径在8~10厘米时生长量增加,呼吸强度加大。这时由于菌丝生长产生的热量增加,要加强通风降温,最好把发菌场地的温度控制在25℃以下,为了降低温度,白天加厚遮盖物,晚上揭去遮盖物;菌袋培养到30天左右再翻一次袋。一般要培养45~60天菌丝才能长满料袋。这时还要继续培养,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就可转入菇场转色出菇。

五、菇场选择与菇棚搭建

林地香菇种植地块的选择和菇棚的搭建也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

1.菇场选择

林地栽培香菇首先要求选择在水源充足,排水方便的地方。因为水分是香菇生命活动的首要条件,出菇时菌棒含水量应在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85—90%。因此充足的水源可保证香菇出菇时的正常需要。

选择菇场时第二个要考虑的是林地密郁度要在0.8以上。也就是林中地上树阴面积应占整个林地面积的80%以上。这是由于香菇的出菇期需要散射光。直射光对香菇子实体的发育有害。因此,0.8以上的密郁度可保证香菇对光照的这一需要。

2.菇棚搭建

地块选择好后就要搭建拱棚了,在菇棚搭建前用旋耕机将树间空地中的土壤旋松,这样做既可以清除杂草,又可以减少病虫、杂菌源,然后做出宽1.6-1.8m的畦。畦的中间要稍高,这样可以防止畦面积水。拱棚一般采用南北走向,宽1.6-1.8米,长20-30米,高1米,每隔1.2米设置一拱架,在拱棚内搭设7排棒架,棒架是用铁丝制成的,离地20cm,架间距离22-25cm。在拱棚顶端还要架设一根粗铁丝,一是可对拱架起到加固作用,二是可在铁丝上安装喷淋设施。对于林地密郁度过小的地块可在拱棚上架设遮阳网进行遮光。小拱棚使用前要在畦面上撒石灰进行消毒。

六、转色管理

将发菌完成的菌棒移入菇场,摆放在小拱棚内。菌棒的摆放要与地面成70-80度角斜靠在棒架上,并且两排相临的菌棒要交叉放置,这样可减少对棒架的压力过大。当所有的菌棒都摆满后在拱棚上覆盖塑料膜,塑料膜的周围要压严实,保湿保温。这时就进入了转色管理阶段。此时的菌棒要防止日晒和风吹,拱棚中的光线要暗些,前3~5天尽量不要揭开遮阳网,这时畦内的相对湿度应在85%~90%,塑料膜上最好能有凝结水珠,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应注意在此期间如果气温高、湿度过大,每天要在早、晚气温低时揭开畦上的薄膜通风20分钟。菌棒进入拱棚5~7天时,要加强揭膜通风的次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增加氧气、光照,拉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限制菌丝生长,促其转色。香菇菌丝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菌膜,这个过程叫作菌丝转色。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因此转色是香菇出菇管理前最重要的环节。香菇是好气性菌类。在香菇的生长环境中,由于通气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氧气不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会受到明显的抑制,这就加速了菌丝的老化,子实体易产生畸形,也有利于杂菌的滋生。所以新鲜的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这时还要用钉板对菌棒进行扎孔,扎孔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加袋中的氧气,扎孔用的钉板上有10个铁钉,扎孔时用钉板在菌棒上均匀地扎20-40个小孔,也就是每个菌棒要用钉板拍打2-4下。孔一定不要扎的太多,如果打孔太多袋中的水分会过分蒸发,使袋料失水过多,影响菌丝的生长。7~8天后当菌棒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每天都要检查菌棒,检查时如发现长有杂菌的菌棒要及时剔除,以防止感染到其它菌棒。

生有杂菌的菌棒挑出后要集中放置于一个棚中。统一管理,每隔一天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菌棒进行消毒。经过3次消毒,菌棒上的绿霉菌一般都可被消除.检查的另一项内容是发现菌棒上有过早生出的菇蕾要及时用手指将它掐坏阻止其继续生长,否则会出现出菇不齐的现象,给管理和采收带来麻烦。一般经10-12天菌棒转色就完成了,此时就要脱袋了。用刀将塑料袋划破将菌棒拿出。对于有绿霉菌的菌棒,在脱袋时可以将长有绿霉菌处的塑料袋留在菌棒上,其余的部分去掉.这是由于从脱袋到集中处理绿霉菌还要有一段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接触空气过多使绿霉菌快速生长。所有的菌棒脱袋完成后,就可以处理绿霉菌了。一般可以采用pH8~10的石灰清水洗净菌棒上的霉菌,改变酸碱度,抑制霉菌生长。若霉菌严重,已伸入料内,可把霉菌挖干净。霉菌特别严重的,可用清水把霉菌冲洗干净,晾干2~3天后,再喷洒0.5%过氧乙酸。

上面介绍了菌棒转色过程中的一些管理内容,在转色过程中还常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那么遇到这些不正常现象时应该怎样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来告诉大家

如果遇到菌棒转色太浅或一直不转色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脱袋时菌棒受阳光照射或干风吹袭,造成菌棒表面偏干而导致的。可向菌棒喷水,恢复菌棒表面的潮湿度,盖好罩膜,减少通风次数和缩短通风时间,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10~20分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12℃,或高于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掌握在15~25℃。

当菌棒表面菌丝一直生长旺盛,长达2毫米时也不倒伏和转色,这是由于缺氧,湿度偏大,或者培养料含氮量过高等原因引起的。这时就需要延长通风时间,并让光线照射到菌棒上,加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迫使菌丝倒伏。如仍没有效果,还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菌棒,并晾至菌棒表面不粘滑时再盖上棚膜。

七、出菇管理

香菇菌棒转色后,菌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林地香菇的出菇期从5月份开始一直可持续到9月份,在整个出菇期中可出4潮菇,每潮菇都要经过催蕾,子实体生长发育,采收和养菌几个阶段。从催蕾到采收大约需要15天的时间,养菌大约要经过10天时间。

林地香菇的生长要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由于各个季节的温度和湿度存在着不同,在出菇管理上也就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根据各季节的气温特点介绍一下林地香菇出菇期在不同季节的管理要点。根据林地香菇出菇的时间,我们把出菇期的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春夏期,越夏期和早秋期。

1.春夏期出菇管理:5、6月份正处于林地香菇的春夏期,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较低,湿度低,干燥。摆棒完成后要采取温差、湿差刺激菇蕾的发生,白天将薄膜覆在小拱棚上,造成高温、缺氧的条件,傍晚掀开薄膜,结合喷水降低温度,将日夜温差拉大,经过3~5天的连续刺激,菌棒表面就会形成白色花裂痕,继而发育成菇蕾,菇蕾形成后,须对菇形不完整、丛生的菇蕾尽量剔除。由于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所以要适时喷水、通风降温。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喷水,晴天喷水2-3次/,阴天1~2次,同时进行通风降温。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采菇要及时,宜早不宜迟,香菇菌盖基本展开,直径达5厘米以上时应及时采收,一般可在清晨和傍晚各采收一次。采收时应一手扶住菌棒,一手捏住菌柄基部转动着拔下。采收时要注意把菇蒂采摘干净,防止霉菌从此侵染。一天采收2~3次,采完一批菇后,要进行养菌,降低菌棒的含水量。大约3-5天后,采用喷低温的凉水进行摧蕾,每天2~4次,菇蕾形成后照常规进行出菇管理。

2.越夏期管理:7月份林地香菇就进入了越夏管理阶段,此时大部分地区气温最高可达35℃,越夏管理的重点是降低棚温,减少菌棒含水量,加强通风,预防霉菌。具体做法:气温特别高时,中午朝小拱棚膜上喷水,降低菇床的温度。由春夏期的晴天喷水2-3次,阴天1~2次改为晴天喷水1次,阴天不喷。每天早晨和傍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为两小时。这个时期是霉菌高发季节。有少量霉菌感染菌棒,可采用生石灰粉覆盖发病部位,以防霉菌蔓延。出现霉菌面积较大的要及时挖去感染部位,喷800~1000倍多菌灵溶液。

整个一潮菇全部采收完后,要大通风一次,晴天气候干燥时,可通风2小时;阴天或者湿度大时可通风4小时,使菌棒表面干燥,然后停止喷水5~7天。让菌丝充分复壮生长,待采菇留下的凹点处菌丝发白时,就要给菌棒补水。注水所用的工具是注水枪,注水枪的前端是一个与菌棒长短相当的空心铁针,在铁针上开有很多小孔.将注水枪的进水口与水管相连,打开开关,水就会从注水枪上的小孔喷出.注水时将注水枪的头部从菌棒顶端延菌棒纵向插入,深度以没过铁针为宜.注水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菌棒水分不足,太多容易造成菌棒腐烂,都会影响出菇.

最好是菌棒重量略低于出菇前的重量。补水后,将菌棒重新排放在畦里,重复前面的催蕾出菇的管理方法,准备出第二潮菇。

3.早秋期出菇管理:8、9月份是林地香菇的早秋管理阶段,早秋期的特点是气温由高到低,温度一般在20~30℃,非常适合高温香菇的发生。早秋降雨少,空气湿度小,此时要增加空气湿度,做好补水保湿工作。每天早、中、晚喷水1次,早晚结合喷水各通风1小时,促进子实体的发育。另外经过越夏,菌棒含水量有所下降,菌棒发生收缩。在秋季采菇后要用小铁钉刺孔结合拍打摧蕾,然后通过喷水,补充菌棒含水量,拉大温差、湿差刺激菇蕾的发生,3~4天后,菇蕾就会形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