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來源:富路庫 2.82W

水稻主要經濟產量構成因素是有效穗、穗實粒數和千粒重,在栽培過程中要使三因素達到協調發展才能獲得高產。早稻的生產過程中,應掌握好選用良種、播期安排、合理密植、科學排灌、合理施肥、科學調控有效分櫱以及防治病蟲害等生產技術環節。結合筆者多年生產實踐經驗,總結了早稻高產栽培技術環節,以供參考。

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培育壯秧

1.1選好秧田昌江縣早稻播種時間較早,一般於2月初進行。2月初氣溫比較低,為減少低溫對秧苗的影響,秧田宜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犁冬晒白的沙壤土田塊。在播種前10d灌水漚田,除淨雜草,實行三犁三耙,做到秧地平整。

1.2施足基肥施足基肥是培育壯秧的基礎。在播種前秧田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0~22500kg/hm2。

1.3種子處理種子處理主要抓晒種、選種、消毒、浸種、催芽等技術環節。

1.3.1晒種。浸種前選擇晴天晒種1~2d,以提高種子的生活力和發芽勢。

1.3.2選種。浸種前將晒過的種子進行清水清選,選除空秕粒和雜物,提高種子淨度。

1.3.3消毒。用1%的福爾馬林液進行消毒,或採用強氯精等消毒藥劑對種子進行浸種消毒,以殺滅種子表面病菌和蟲卵,然後用清水洗淨。

1.3.4浸種。將消毒後的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24h左右,讓種子充分吸漲水分。

1.3.5催芽。將充分吸漲水分的種子進行催芽,遵循高溫破胸(38~39℃)、適溫長芽、降溫煉芽的原則,當芽長到達粒谷長時即可進行播種。

1.4適時播種適時播種是培育壯秧的關鍵,一般宜選擇在立春後,雨水前播種。但具體時間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天氣變化情況以及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來確定。此外,在播種時應做到稀播、勻播,過稀則浪費秧地,過密則會形成弱苗或徒長苗。一般早造常規種播種量500kg/hm2,雜交稻種播量為187.5kg/hm2。

2施肥原則

昌江縣早稻生產期間,氣溫變化是由低到高,降雨量由少到多,土壤中的肥料分解由慢到快。前期水稻根系不夠發達,對養分的吸收緩慢,後期生長較快,但病蟲害也較容易發生,根據這些特點對早稻的施肥必須按照前重、中控、後補的原則進行。

2.1前重在水稻生長前期施肥量多,一般佔施肥總量的70%~80%,早稻從栽後返青到分櫱時期,要求有足夠的養分才能早生快發,促早分櫱、多分櫱,以達到增加有效穗的目的。犁田時每公頃施豬牛欄糞15000~22500kg/hm2,移栽時施複合肥375kg作麵肥,移栽後5-7d施尿素225kg,氯化鉀75kg。如發現稻苗生長不平衡,可在插後20d左右看苗補肥,施尿素45kg/hm2以促稻苗生長平衡。

2.2中控早稻從幼穗分化到孕穗期間,一般不施氮肥,因為這個時期水稻已經從營養生長階段過過渡到生殖生長階段,可視生長情況補充磷、鉀肥。這個時期主要通過節水控肥,控制無效分櫱的發生,促進根系深扎,葉片挺直,莖稈粗壯,以利於通風透光,創造良好的田間小氣候,防止倒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3後補早稻生長後期,根據水稻長勢情況,巧施穗粒肥,以達到養根保葉,防止早衰,保持青枝蠟稈.提高結實率,促粒多、粒重,從而達到奪高產的目的。一般是在齊穗期施用尿素1kg/hm2。

3科學調控有效分櫱

水稻有效穗數是水稻產量構成的基礎,一般具有4片葉以上的分櫱,且有較多而發達的根系,能通過根系吸收土壤裡水分和養分供地上部生長和穀粒內容物的充實,成為有效分櫱穗。而不足3片葉的分櫱,長勢較弱,不易成穗而成為無效分櫱。當有效穗達到要求時結合晒田來控制無效分櫱的發生,通常晒田的程度以現“雞爪”根為宜,然後覆水。

4防治病蟲害

昌江縣早稻生產經常發生的主要病害有:秧苗枯心病、紋枯病、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主要害蟲有:稻縱卷葉蟲、三化螟等。防治措施主要應抓好以下幾點。

4.1合理施肥沙壤田保肥水效能較差,易缺乏氮肥。合理補充氮肥施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多施農家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早造水稻的抗病蟲能力。

4.2科學灌水本田插植期應深水返青(3cm左右),淺水分櫱。分櫱夠苗後排水晒田,後期乾乾溼溼,以溼為主,杜絕慢灌、串灌,以避免病蟲害的大量發生。

4.3合理用藥針對不同的病蟲害應選用不同藥劑防治。三化螟每公頃可用25%的殺蟲雙3000g,對水900kg噴殺。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每公頃可用25%可溼性的葉青雙粉劑1500g,對水1125kg噴施,每隔7d噴1次,連續噴2~3次。紋枯病每公頃可用井岡黴素1500g,對水1200kg噴施。

熱門標籤